内味儿十足的“你好特别”文学,到底特别在什么地方 热头条

个人图书馆-新用户42079394   2023-06-01 15:59:54

提问:如何成功鉴定你身边的文艺朋友?

是选择赠送给他一本充满文学气息的书籍来测试他对文学的敏感度?


(资料图)

还是和他来一次关于哲学的促膝长谈,来探索他对人生的思考?

或者是带他去参加一次充满艺术气息的展览,来观察他的艺术造诣?

而我最近发现一段很有魔力的话,它看起来十分有十二分的离谱。

各种引经据典,不过又不知道在说什么。

但是只要它出现在你和文艺青年的对话里,就像给平静的池塘扔了块石头。

它就是“你好特别”文学。

想要池塘的动静更强一点的话,还可以加上最后两句必杀:

“你光是坐在那里,我都感觉你要碎了”

它对于文艺青年的杀伤力堪比皮鞭沾碘伏,边打边消毒,主打一个折磨。

不需要任何预热,也不需要什么情感铺垫。

只要把这段话敲在屏幕上发送出去。

当事人一定会声泪俱下地说出那句:“还是你最懂我!”

如此透彻的语言,不是在形容自己又是在形容谁呢?

哪怕是普通人面对它也会有所感触吧。

毕竟,直指内心的孤独感,这样的发言谁能扛得住呢。

如果遇到的到是一个更加富有情感的人,可能引发的情绪会更加剧烈。

伪装被撕下来的那一刻,注定对方要泪流满面。

而且,这个梗的涵盖面是不分国籍的。

无论国内外都是通杀不误。

也就是说,你可以用它来询问你的外国朋友。

甚至,如果对方同样是一个语言高手,你还能收到一段堪称标准答案的回复。

不过,如果碰到这个梗的免疫群体,那么这个梗也就失去它自身的魔力。

不说引不引得起共鸣,关键是有的人其实看都看不懂。

也许,作为朋友,他们会象征性地表达一下他们对你发这么长一段字的感谢。

但不妨碍他们依然处于一脸懵逼的状态。

如果你的朋友平时就是喜欢发疯的话,你能得到同样是一段发疯似的回答。

甚至他的发言比你这段话还要难以理解。

而对于你那些没有耐性的朋友,他可能只会看到最后一句,甚至只能看到寥寥几字。

毕竟这么长一段话,如果不断开发送的话,真的很难有人认真看完。

这样晦涩难懂的文案之所以有能打动一大批文艺青年的魔力,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看起来足够真诚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很真诚的告诉你:“我发现你很孤独”。

就算是你并不像我说的那样,但发这么长的一段文字,作为你身边的人,也会感觉我是如此的真心。

就像是小红书博主:天上小团月发给自己爸爸后收到的回应。

尽管这位爸爸不知道这段话的意思,但出于本能,还是吐露出自己的真心。

不过,“你好特别”最初其实是用来调侃那些伪装自己很孤独的伪文艺青年的手段。

因为这类人群独特的无病呻吟和堆叠名人语录,所以就有了这样看起来很高深其实并没有什么营养的话术。

但为什么现在却引起了一大群人的共鸣呢,我觉得并不是伪文青变多了。

而是人们的孤独感变多了,因为孤独是人们的一大共性。

面对生活的压力,成长的烦恼,感情的不顺利,没人可以诉说导致渐渐地人们都成为了一个个孤岛。

而现在出现了关心理解自己的人,也就很自然吐露真心。

毕竟自己的脆弱就像底裤,谁会把底裤动不动就露出来给大家看呢。

“你好特别”文学就是告诉你,你的底裤被我看穿了。

不过,面对这样一种大众狂欢般的无差别玩梗,还是要认真辨别对方是真心交谈还是单纯去找乐子。

因为真情被当作嘲讽的素材的话真的会很受伤。

万一再被人发到网上,不就相当于自己的底裤被挂在网上被人观看了吗?

为了防止你找不到我

请给我一颗小星星
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